杜兰特已经如此厉害,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认为他不如詹姆斯 「杜兰特谈湖人一场夺冠」

2025-08-21 12:08:37 体育 qqzjj

本文摘要:杜兰特已经如此厉害,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认为他不如詹姆斯? 〖One〗你们谁有更正的或者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体现,我也懒得跟“油盐不进”的科蜜去解...

杜兰特已经如此厉害,为什么很多人还是认为他不如詹姆斯?

〖One〗你们谁有更正的或者补充的可以在评论区体现,我也懒得跟“油盐不进”的科蜜去解释杜兰特目前还不如詹姆斯,毕竟这个命题本身在提问者的内心中就站不住脚,他们不是喜欢杜兰特,只是希望用杜兰特打压詹姆斯而已。

为啥湖人2次F4抱团都没夺冠,杜兰特一次就拿2冠?

湖人2次F4抱团都没夺因为球员之间没有产生很好的配合,杜兰特加入勇士球队成功夺冠因为他们原来已经有了稳定的阵容体系。

四巨头湖人没能成功 在10年之后,湖人又一次组成了豪华的阵容。当时科比处于生涯巅峰期,还有大加索尔在身边,他们又通过运作,换来了巅峰期的霍华德,以及末期的纳什,加上慈世平这样的悍将,湖人的纸面实力堪称无解。

于是詹姆斯又到了洛杉矶,之后洛杉矶又完成大交易,零钱换整,交易来了浓眉哥戴维斯,湖人也因此再夺一冠,詹姆斯再一次享受了抱团的好处。所以詹姆斯才是最会抱团的,而且三次抱团都拿到了冠军,而杜兰特在勇士抱团取得了成功,在篮网抱团目前还没有成功,还是不如詹姆斯的。

因此,在离开篮网队之后,期待杜兰特能够再次夺冠,这样才能够证明自己。实际上,杜兰特确实有这种实力夺冠,毕竟现在的他依旧是NBA联盟前五的球星,如果身边有足够好的团队阵容,再度夺冠并非空谈。 一直以来,杜兰特都是NBA联盟中的秘密武器,许多人称他为“死神”。对于杜兰特来说,评分似乎是探囊取物。

你是怎么看待杜兰特抱团的行为的?

〖One〗杜兰特抱团73胜勇士只是各取所需就如同和詹姆斯宣布将天赋带到南海岸一样,谁也没有想到杜兰特会加盟上个赛季刚刚取得73胜9负创造了历史最佳战绩的球队。如果非要说杜兰特加盟勇士是两厢情愿,那是比较武断的,就后来事情的发展而言,彼时杜兰特和勇士的牵手只是各取所需而已。

〖Two〗唉,其实有时候抱团不抱团真的不那么重要,科麦卡艾的针锋相对的确让人心动,可是也只有科比一人最终称王。

〖Three〗我认为他们三个人都是抱团,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唯一要说的区别就是,虽然詹姆斯、杜兰特是以自由球员身份离队,组成了拥有数个联盟前几的全明星的超级球队。但在原东家的合同期内,他们兢兢业业,甚至带伤上阵,完美地诠释了一位职业球员的契约精神和职业素养。

如果杜兰特如一直在雷霆有机会夺冠吗?为什么?

因为杜兰特的主动降薪,使得勇士可以保持夺冠阵容,冲击下个新赛季,此外还留下了一笔资金打算引进尼克杨,不过尼克杨可是有很多球队在抢着争夺,相比较起来勇士手头上的资金是不足以给尼克杨开出一个有诱惑力的报价。

杜兰特在雷霆的付出虽然卓著,但球队未能夺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尽管杜兰特个人能力出众,但球队的整体协作和战术执行并未能达到最佳。 雷霆在杜兰特、威斯布鲁克和健康伊巴卡的带领下,阵容实力强大,不输于任何强队。他们的出色表现让球队在前四场比赛中对勇士取得了3:1的领先。

我认为杜兰特肯定能取得总冠军,他的能力是最强的!杜兰特是当今联盟著名的进攻万花筒。在雷霆度过了自己的巅峰时期。那个时候他场均38分,在全联盟是非常无解的存在。由于他的位置和他特殊的身体天赋,和任何人一起打球时都会感到错位。杜兰特虽然看起来很瘦,但他一点也不弱甚至是非常强悍。

杜兰特在雷霆队的早期,球队曾有两次接近夺冠的机会。 第一次是在2011-2012赛季,雷霆三少表现出色,一路晋级至总决赛,但在面对热火三巨头时,因经验不足,最终以4-1的比分落败。 第二次机会出现在2015-2016赛季,勇士队作为前一年的总冠军,拥有73胜的赛季战绩。

可以的,三少都能力出众,哈登作为替补,表现出超强得分能力,杜兰特,有领袖的作风,威少,运动能力超强,三个人曾经进过总决赛。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20 bytes) in /www/wwwroot/qqzjj.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