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甲成为拜仁联赛,拜仁是什么联赛

2023-03-22 12:40:16 体育 qqzjj

德甲为什么只有拜仁一家独大?

是因为拜仁慕尼黑的投入要比其他球队要大。几乎把德国本土表现出色的球员都笼络到球队中来了,加上一些高水平的外援球员,才造就了拜仁慕尼黑队在德甲赛场上的一家独大的情况。

德甲的特点

德甲俱乐部的运作方式比较传统,除了多特蒙德等少数几家上市以外,基本都是以俱乐部会员制大部分或者依托于某个大企业拜尔的勒沃库森,大众的狼堡等,所以每年的投入比较稳定,不会出现暴发户式的大手笔投入。

而且德国足协一直反对俱乐部盲目投资砸成绩,毕竟这样的发展方式对联赛本身的发展不利,拜仁虽然也是会员制,但是公司背后还有几个大财团股东安联、奥迪、阿迪达斯。另外俱乐部的历史底蕴加上成绩的保证让拜仁成为德甲赞助商最喜欢的球队,每年赞助费都是千万计算的,要知道下游球队可能就几百万。

拜仁对球员的吸引力大,大家能说出来名字的著名德国球员应该多数都在拜仁效力过,好的球员带来好的竞技成绩,好的成绩反过来又能吸引到更多优秀球员,如此良性循环,对外援的吸引力也如此,拜仁一直是国际声望最高的德甲球队国际化、专业化的俱乐部运营。

拜仁是什么联赛

拜仁又叫拜仁慕尼黑,是德国甲级联赛球队。

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注册协会是一家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市的综合体育运动协会,成立于1900年2月27日,旗下最著名的是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

1932年拜仁赢得了队史首次德国全国联赛冠军;1963年因德国足球协会不允许同城市有两队参加德国足球甲级联赛,球队遗憾地未能成为德甲创始成员;1965/66赛季球队首次参加德甲,最终获得第三。拜仁男队获得过31次德甲冠军和20次德国杯冠军,先后11次杀入欧冠决赛并6次捧得大耳朵杯,获得过1次欧洲联盟杯、1次欧洲优胜者杯、2次欧洲超级杯和4次俱乐部赛事世界冠军。

拜仁队徽由红白蓝三色组成,其中核心的蓝白格子源自于巴伐利亚州旗的颜色及样式;球队主场球衣主色调为红色及白色偶有蓝色。2005年拜仁告别了使用长达33年的慕尼黑奥林匹克体育场,入驻安联竞技场。截至2019年11月,拜仁慕尼黑足球俱乐部注册协会拥有近30万名官方正式会员,是世界上拥有会员数量最多的球迷协会。

阿迪达斯德甲只赞助拜仁的原因是什么?

阿迪达斯在德甲联赛只赞助拜仁,不仅是因为阿迪达斯是拜仁的主要球队股东,也是因为阿迪达斯只愿赞助一个国家的最顶级球队,所以在这样的投资思路影响下,在德甲联赛层面,只有拜仁最符合阿迪达斯的投资理念。

相信很多拜仁的球迷都会非常熟悉拜仁与阿迪达斯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正是由于拜仁和阿迪达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所以阿迪达斯的很多高层也曾在拜仁任职。而阿迪达斯通过赞助拜仁这支球队,阿迪达斯在德国足球领域也拥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力。

一、作为球队股东,阿迪达斯自然只愿赞助拜仁慕尼黑。

虽然阿迪达斯并不是拜仁唯一的股东,但是阿迪达斯依然占有拜仁的很多股份,所以在拜仁的球队发展过程中,阿迪达斯拥有着相当重要的话语权。尽管其他运动装备公司也曾表达过要赞助拜仁的意愿,但是由于阿迪达斯是拜仁的股东,所以阿迪达斯就独享了拜仁球队的运动装备赞助权。

二、阿迪达斯只愿赞助拜仁这样的顶级豪门球队。

由于阿迪达斯坚信赞助一支豪门球队要比赞助一百支普通球队所获得的回报还要多,因此在这种投资思路的影响下,在德甲层面,最符合阿迪达斯投资思路的球队就只剩下了拜仁,所以在德甲赛场上,才会出现阿迪达斯只赞助了拜仁一支球队的场面。

三、作为德国企业,阿迪达斯赞助拜仁自然会获得一些优势。

拜仁是一支来自于德国的顶级足球俱乐部,而阿迪达斯也是一家来自于德国的顶级运动品牌。因此阿迪达斯就算是花费再多的赞助费用,也不会放弃赞助拜仁这个项目。要知道一旦失去赞助拜仁的权利,那么其他品牌将会借助拜仁的影响力进入德国市场。

拜仁和阿迪达斯已经合作了很多年的时间,在这么多年的合作过程中,拜仁和阿迪达斯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密切了,可以说拜仁和阿迪达斯是合作共赢的典范。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 *** :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Fatal error: Allowed memory size of 134217728 bytes exhausted (tried to allocate 66060312 bytes) in /www/wwwroot/qqzjj.com/zb_users/plugin/dyspider/include.php on line 39